close

[ 本文引用網址:http://pulp.bluecircus.net/archives/013782.html ]


若是一年前的今天,有人跟你說未來十二個月之內,下列樂團或藝人將造訪台灣︰

80kidz、Bloodthirsty Butchers、Brett Anderson、Broken Social Scene、

Camera Obscura、Caribou、Epic45、Explosions In The Sky、

Guns N Bombs、Her Space Holiday、Jarvis Cocker、Keren Ann、

Maximilian Hecker、Melt Banana(延期至三月)、Mogwai、Mondialito、

Mono、The Music、Plus Minus、Stars、Steve Aoki、Tahiti 80、Travis

、Uffie、Yo La Tengo。


你可能會認為他不是瘋了,就是因天氣太冷整天窩在棉被裡無止境的熟睡而孵出的

白日夢。

在我記憶所及,鼠年來台的國外樂團陣容,絕對堪稱史上最強,強到甚至必須依英

文字母來排序才妥當,不能只憑所謂的大團/中團/小團這種檔次來區分。這份名單

若以國籍來分,宛如一座世界地球村,有美國、英國、加拿大、 蘇格蘭、日本、法

國與德國。若以樂種來分,就像走到唱片行的(泛)非主流區,有電氣搖滾、清新

民謠、獨立搖滾、後搖滾、唱作人、英式搖滾與電音DJ。


若賦予歷史意義,無論英倫搖滾迷盼望多年的Travis與The Music,當然還有已列

傳奇人物等級的Pulp前主唱Jarvis Cocker與Suede前主唱Brett Anderson;獨

立搖滾迷殷殷期待的Broken Social Scene與Stars,都是首度來台獻藝。而諸如

Yo La Tengo、Mogwai、Explosions In The Sky、Caribou、

Maximilian Hecker、Mono與Plus Minus更是「老」面孔了,許多團體甚至已訪

第三次。


自去年二月由Explosions In The Sky打響第一炮,過去一年藉由各方音樂節與演

唱會承辦者的辛勤努力,國外樂團在台灣的表演市場呈現一片榮景。可是某些場次

不如預期的票房,似乎也悄悄透露了一些訊息。


全球經濟的嚴重衰退當然是一大主因,台灣不可能置身事外。當每個人的荷包都縮

,打開電視、翻開報紙,不斷被「不景氣」三個字襲擊,自然會下意識的節省開

支,尤其是此刻不花、也無啥大礙的娛樂性開銷,譬如買唱片與看表演。可是隨著

越來越多國際級樂團陸續帶給島上樂迷震撼的體驗,眾人逐漸凝聚出一種共 識,便

是聽過心愛樂團的每一張專輯,可能也比不上看一次貨真價實的演出來的難忘,因

此對於單一場次的接受票價,已從五年前的一千元層級,躍升至兩千元層 級。選擇

多了,經驗豐富了,消費者當然知道,一場好的演出絕對值得入場費的每一分錢,

碰到愛團來訪,咬牙苦撐一陣,演唱會當天還是會準時現身。


尋此脈絡,票房差強人意的根本原因,其實是市場已屆飽和。台灣有一個極有趣、

卻也讓我百思不得其解的現象︰不論國外團或國內團的演出,你常會發現, 台下

極少超過十歲的觀眾。


學生族群基本佔了七成,剛出社會的上班族或許還有兩成,最後一成是媒體或音

樂相關產業的從業人員。這與國外的觀團文化有著天壤之別,許多稍有年資的樂

團,觀眾的年齡分布相當廣泛,雖然仍以二、三十歲佔了大宗,可是十幾歲到六

十幾歲樂迷的身影也歷歷可見。


究竟為何會有這種現象?常與朋友討論,大家的說法莫衷一是。難道說脫離了學

生時代,Live House看表演就變成一件奇怪的事?還是成了上班族以後,工

作壓力太大,下班後只想回家休息?亦或是年輕時與你一同經歷大小戰役的觀團

戰友已陸續「退 隱」,人在場館,逐漸發現認識、叫的出名字的朋友越來越少,

身邊都是相差一個世代以上的年輕樂迷;於是時日久了,自己也漸漸不太去了。

台灣畢竟尚未發展出 一個人看團的文化,其實國外一個人看團是很普遍的,不會

被投以某種異樣(譬如,你是不是找不到伴?)的眼光。


然而在可遇見的未來,看團以學生為主力族群的現象,不會立刻改變。一個月兩

場票價各千元的演出,對學生來說的確是一個負擔,無論他接了再多的家教 或

雜工。有時並非不想去,實在已掏不出錢來。樂迷是幸福也辛苦的,同樣,若將

「幸福也辛苦」這五個字放諸於演唱會承辦者身上,其實也一體適用。許多承辦

者邀請國外樂團來台,從未奢望賺什麼錢(尤其是越小眾的),幾乎只求打平、

不賠錢就好。他們為何願意投資如此多的心神去做一件物質上的報酬率近乎於零

的麻煩事?因為他們更重視精神上的回報,他們仍然有夢。


只是因人口侷限,加上比例緣故,我們目前的獨立音樂市場就是那麼大,不用跟英

美相比,與日本的差距都還有一大段距離。文章首段列出的二十幾個團體, 彼此

之間在台灣的樂迷至是高度重疊的。於是不同的音樂節與演唱會承辦者只能食

用同一塊小餅,歷經了如此精彩的一年,市場疲憊了,需要休息;樂迷也窮了,需

要存錢,尾聲時自然會發生銷售狀況不符預期的狀況。


既然Radiohead在我們有生之年造訪台灣的機會依舊奇低無比,對於場館的需求,

獨立樂迷要的其實不是一顆可容納兩萬人的頂級巨蛋(因為即便 Radiohead來,也

塞不滿),而是幾座設備完善的五百至千人場館;因此硬體方面,我們可說是勉強

過關(還差一座千人場館)。至於國際知名度,台灣樂迷是何其可愛,有著過去五

年各路樂團前仆後繼的造訪,離開後都留下美好印象的口碑,台灣已是許多國外樂

團巡迴亞洲時,必會想到的一站。

台灣已過了擔心國外獨立大團願不願意來表演的萌芽期,目前進入的是如何讓觀團

場景更成熟、更多元、覆蓋層面更廣的拉拔期。我們不知2009年又會有什麼驚喜

,可對於演唱會承辦者與樂迷兩造來說,前者可以試著端上新的菜色,邀請未曾造

訪台灣、又有一定市場潛力的團體;後者可將對於獨立音樂的熱愛,散播 給更多身

旁的朋友,相邀更多人一同踏入場館,給予票房最實質的回饋。只要持續灌溉,即

便2008年是如此空前的夢幻,想必也不會絕後才是。


(原文載於《破報》復刊545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vangel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